本件銅鎏金坐像鎏金燦爛,頭部比例較大,整體身形沉穩端正。菩薩頂梳高髻,頭戴開展天冠,天冠鏤空而鑄,線條婉轉繚繞,正中安坐化佛。餘髮自兩側披肩垂墜。雙耳垂戴花形耳璫,耳後兩側繒帶揚起,胸掛三層連珠瓔珞。菩薩面部豐腴,細眉挺鼻,雙目微閉。手捻代表救濟眾生的施無畏印,結全迦趺坐。
相對於藏區風格的銅鎏金菩薩以及清代的觀音坐像而言,明代的觀音整體更加端正穩固,面龐寬闊,上身佔比大,身著對稱的漢式服裝。與宋元等前朝相比,明代由於紡織與商業進步,服制與質料種類更加繁多,紋樣更加繁複華麗。表現於此菩薩之裝束,身著通肩式天衣綢裙,衣折寫實自然垂墜,邊緣鐫刻纏枝花卉紋,紋樣細密工整,內著高束腰裙。
明朝時期,由於皇室對於佛教的支持,以及正處動盪的政治與社會氛圍,觀音菩薩象徵普世濟世的慈悲精神深得民心,佛教收獲廣大的信眾。明代時觀音菩薩的化身多以較親民的女性型態出現,面貌更加柔美慈祥,更擺脫造像儀軌的限制,由神壇走進市井,以更貼近世俗大眾的審美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