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殿裡供著各種各樣的觀世音菩薩,送子觀音、聖觀音、千手千眼觀世音等各種塑像,其中“自在觀音”與一般正襟危坐的菩薩不同,祂左腳盤起,靜定如湖面上的一片荷葉,右腳伸向前去,伸展若初開的蓮花。坐姿隨意自然。「觀自在」所描述的便是觀音菩薩的智慧,能看透所有存在的本來面目,於十方世界自由來往,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無不自在。
自隋代由於帝王崇佛、篤信彌堅,如《佛祖歷代通載‧卷第十》記載:「詔曰:仰惟正覺大慈大悲,救護眾生、津濟庶品。朕歸依三寶,重興聖教。」
故而止息了北周武帝毀佛所造成的佛教浩劫,加強佛教的弘揚復興,恢復了佛教的生氣,成就了中國佛教造像另一高峰-隋唐時期。
本尊觀音像臉型圓潤而豐滿,頭戴寶冠,寶繒與髮辮沿肩下垂。五官略顯扁平,眉線彎曲似竹葉,雙眼半閉,嘴角上翹,面容含笑。鼻翼厚,頭部較大,兩肩削窄,腹部微挺。左手曲肱上舉,右手施與願印。著裙,挎披帛,披帛長垂至台座。衣服褶皺脈絡清晰,帶有些許北朝遺風。整尊樣式簡練,姿態自然。從神韻的角度來說,其造像所表現出來的自由性和心裡向度中的自由行擺脫了北魏晚期以來長期流行的「秀骨清像」的模式,逐漸創造出了一種健康豐腴的形象,體魄健壯,肌肉極富有質感。它上承魏晉以來的精華,下啟隋唐文化的新風,使佛教文化藝術達到了一個更具民族特色的新階段。
5263.銅鎏金菩薩像
NT$10,000
成交價 NT$115,000
年代 唐代
材質
尺寸 H 7.5 cm (3 in)
來源
作品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