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質,帶黃褐色沁,局部未受沁處可見原生白玉色,帶板正面及四邊均拋光精良,質地潤澤細膩。背面均有對穿孔,用於縫綴在鞓帶上,故不拋光。
玉帶始見於南北朝,至明代已發展至頂峰,由數量不等的扁平玉帶板組成,早期為蹀躞帶,一般可分為鞓、銙、鉈尾,至明代形制發展成熟,可分為三台、輔弼、桃形銙、鉈尾、排方,本件拍品以兩塊桃形銙,兩塊鉈尾,及五塊排方所組成。
明代時對於配戴玉帶均有相關規定,據《大明會典》載:「文武官常服······以烏紗帽、團嶺衫、束帶為公服。其帶,一品玉,二品花犀······八品、九品烏角。」又:「文武一品官不易得也。」另《明史-輿服志》亦有載:「凡帝王、一品、公、侯、伯、駙馬、或皇帝特賜,方可用玉帶。」可見明代規定玉帶僅一品官以上或皇帝特賜才可使用,是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