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質精煉,皮殼醇厚,手感沉實。爐口沿平直微敞,頸部略收,垂腹豐腴,兩側置鋬耳,下成三乳足,底落「丙申」二字篆體陽文款,並以雙龍搶珠紋飾之。原配底座,工藝精良,與爐身和諧一體,渾然天成,爐座上飾有卷雲蝠紋,並有1、2、3的標示對應三足的位置,方向明確,據楊炳禎先生所著《金玉青煙》載:「為應陳設所需,有三足的銅爐為一足在前,兩足在後,而順勢翻轉而上所看的爐款式恰好為正面。後加款的人並不了解此種規矩,往往錯倒。」且爐與底座為失蠟法分別鑄造,三足卻能完美契合,達到如此精確之準度實屬不易。
壓經爐,仿自宋元瓷器造型而製,其名稱來源已不可考,據《沈氏宣爐小志》載:「押經,名不可考,式扁淺,兩耳有圈‧‧‧‧‧‧可置佛經上,故稱押經。」所謂「壓經」,乃出自佛語,清代宮廷製藏傳佛教類經典使用「壓經板」,將印刷晾乾的佛經夾於兩板中間,於正中或兩端鑽孔,穿繩其內捆繞成冊。其名今雖仍無考據定論,作為佛教器物,受佛語影響而得名亦有可能。壓經爐於《宣德鼎彝譜》與《宣德彝器圖譜》中亦多有記載,用於寺院禮佛,有高腳和低腳兩種,此器當為後者。